【文献解读】CRISPR筛选系统揭示DNA损伤反应中的合成致死关系
全面CRISPR筛选揭示DNA修复网络中的脆弱点 原文链接:http://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5-08815-4 为全面揭示DDR通路内在的功能重叠与互补机制,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名为SPIDR(Systematic Profiling of Interactions in DNA Repair)的CRISPRi双导向文库,靶向548个核心DDR基因,构建近70万个sgRNA组合,并在RPE-1细胞中完成筛选。该系统采用CRISPR干扰(CRISPRi)策略避免了Cas9切割引发的DNA损伤,使其适用于研究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的基因组合。 配合GEMINI变分贝叶斯算法对筛选数据进行高通量建模,研究者成功识别出约5,000对合成致死型基因互作(GEMINI score ≤ –1),涵盖了DNA复制、修复、染色质重塑、转录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。SPIDR文库不仅验证了多个已知互作(如BRCA2与LIG1),还发现了大量新的功能关联,为构建细胞稳态下的遗传互作图谱给予了坚实工具。 图1.CRISPR干扰技术对548个核心DNA修复基因进行筛选 在所有发现中,研究团队聚焦于两组最具代表性的高评分合成致死互作,解析其在维持基因组完整性中的独特功能。 其一,FEN1/LIG1 与 WDR48–USP1 的合成致死性源于PCNA泛素化失调。 当FEN1或LIG1缺失时,DNA复制过程中积累的缺口需靠其他机制补救。WDR48–USP1复合物本应去除RAD18介导的PCNA多泛素修饰以维持其稳定性,缺失则导致PCNA降解,引发复制迟滞、染色体断裂和细胞死亡。研究者还发现,USP1抑制剂对FEN1或LIG1功能低下的细胞具有显著毒性,提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。 其二,FANCM 与 SMARCAL1 是两种DNA转座酶,主要负责在TA富集区移除潜在形成十字结构(cruciform)的DNA构象。双缺失会导致这些结构无法及时展开,被ERCC1–ERCC4核酸酶误切而形成染色体断裂。该机制不依赖于复制叉逆转功能,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结构性基因组损伤源。 图2.双sgRNA竞争生长实验验证LIG1:WDR48、FEN1:WDR48的合成致死性 本研究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将合成致死互作图谱与癌症突变数据库(COSMIC)及药物靶点数据库(DGIdb)整合分析,识别出多对理论上可被靶向的小分子-基因组合。例如,携带ERCC2突变的膀胱癌细胞可能对DNA-PKcs抑制剂敏感;而FEN1突变型肿瘤可能对USP1抑制剂更为依赖。此外,FANCM在多种癌症中存在突变,提示SMARCAL1为潜在靶向治疗因子。 随着CRISPR技术不断完善,系统性功能筛选平台如SPIDR将成为发现疾病脆弱性的关键手段。尤其在药物组合设计、耐药机制分析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中,合成致死图谱给予了可量化、可验证的分子基础。 图3.合成致死网络图谱,标注哪些基因对与癌症突变、小分子靶点重叠 该研究展示了CRISPRi双向筛选结合高通量分析平台在解析复杂遗传网络中的巨大潜力。顺利获得在无外源压力条件下揭示合成致死互作,SPIDR平台补足了传统CRISPR敲除筛选的盲区,并提出多种可转化的癌症治疗策略。未来,类似技术将在肿瘤、神经退行性疾病、免疫系统紊乱等领域中持续拓展其影响力。
Comment (4)